521869846_e5e3d9cfeb_z  

photo credit: Taber Andrew Bain via flickr cc

 

近年來急診暴力事件頻傳,不是攻擊醫護人員就是毀損急診設備,造成醫病關係越來越緊張;探究各事件的發生主因,不外乎是「急」所引發的情緒,然而,真的有那麼急嗎?

 

 

每個病人或家屬對「緊急」的理解都不同,因此即便他們都覺得很急而來到急診,也會有事實上相對其他病人來說不太急、不太致命的情況。

請先想想一個假設性的問題...你今天因為牙齒好痛但半夜沒有牙醫所以到急診就醫,在你進急診後5分鐘來了一個因為車禍而雙腳開放性骨折血流不止的病人,你覺得醫護人員應該要先去救他還是先幫你做檢查?

 

這樣你應該能理解,急診不是先到就先治療,而是以「急迫程度」來區分該先救誰,才能更有效地分配醫療資源。但如同剛剛提到每個人對「緊急」的理解不同,到底誰是真的在治療的優先順序上比較急,就需要一個客觀的標準,將病情嚴重程度分為不同等級,嚴重的病人先看,較輕的病人後看,稱之為急診檢傷分類(Triage)


台灣在1999年開始採用檢傷分類,當時將輕重程度分為四級;之後為了讓檢傷更加精確,我國專家學者參考加拿大系統,訂定符合台灣醫療環境及文化之急診五級檢傷分類標準─台灣急診檢傷與急迫度分級量表(Taiw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, TTAS),於2010年正式上路,目的在正確地分辨出病情的嚴重度,使危急的病患及時獲得最妥適的醫療處置。

※想了解四級和五級有甚麼不同請參考此新聞連結之附件:新急診五級檢傷分類標準實施 讓緊急醫療資源妥善運用



在網路上搜尋到一名急診醫師寫的書──三采文化出版《急診鋼鐵人Dr.魏的進擊》內的五級檢傷分類圖正確版與已歪版(實際版?XD)如下:

 

 

photo  

 

 

photo credit: 急診鋼鐵人Dr.

註:分級為替病患看診之順序,依順序讓所有病人都盡快接受診療;處置時間為建議處置時間或為再次檢傷評估時間。

 

第一、二級最急,常見情況如休克、心跳停止、大量出血、急性腦中風等

第三級稍微不急一些,如輕度呼吸困難、急性腹痛、急性頭痛等

第四、五級較不緊急,如感冒發燒但生命跡象穩定

 

至於評估標準,包含呼吸窘迫度、血行動力變化、意識程度、體溫、疼痛程度、受傷機轉等調節變數。

當病人抵達急診時,第一站即為「檢傷分類站」,由受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依據客觀數據及病人之主觀陳訴,藉由電腦系統判讀,快速將病人的急迫嚴重程度分級,決定看診順序。

不過要提醒的是,由於檢傷分類為剛入急診的狀況,若病人本身或家屬感覺到病況有明顯變化時,要即刻通知醫護人員,以評估是否需提高檢傷分級。

 

所以,下次如果不幸需到急診就醫,請相信醫護人員已做出最妥適的判斷,給他們最大的信任與尊重,若你在急診室等了好久還沒接受診療,或許該感到慶幸你的病況並不嚴重呢!

 

請好好記住並大力告訴周遭的親朋好友急診不是先到先看,是依嚴重和緊急程度來決定誰先看後看,醫護人員都會盡最大努力來治療每位病人!

 


§延伸閱讀:急診救急,民眾須熟悉檢傷分類的意義 (公民新聞 2015/03/13)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ph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